輔導室資料

  期待特殊兒被接納─家長看重多元價值
期待特殊兒被接納─家長看重多元價值
        

期待特殊兒被接納 家長看重多元價值

  【文/ 柯雅齡】102/04/05 轉載自洪仲清臨床心理師的Facebook

  巡迴於不同校園,與許多家長接觸時,經常聽他們提及「擔心孩子被貼標籤」的憂慮。多數父母擔心:因接受了「特殊教育服務」,把孩子的資料填入通報網,將使孩子被標籤化;更憂心如此做,將影響孩子一輩子。若拒絕讓孩子接受特教服務,則必須孤軍奮戰,一肩扛起所有教導孩子的責任,長期默默承受巨大的壓力。

  我想:這樣左右為難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孩子的人生路還很長,若被「貼上標籤」,難免教人憂心。但換個角度想,在孩子真正需要被協助時,卻得不到任何資源的幫助,結果又會如何呢?

@忽視特殊兒真正需求 可能造成莫大傷害在「發掘孩子多元價值」的教育方針之下,其實呈現孩子的特質,是開啟一扇理解、認識他

的視窗,可以協助教師更快了解孩子的能力,以及影響他行為背後的因素。如此,教師才能夠在教學上做更多的設想,並適切引導孩子。

  若對特殊兒沒有清楚的診斷、基本的了解,那麼一無所知的教師,很可能將孩子在班級中特別的行為,解釋為「他是故意的」;面對孩子學習能力不及同儕時,誤以為「他懶惰、不努力」;長期下來,孩子可能受到更大傷害,不是嗎?

  家長疼惜孩子、想保護孩子是天性,但該怎樣做,才能給孩子最大的協助,以及最適當的保護呢?這是所有家長都面臨的課題,也是各個特殊教育環節必須一起來思考的。

  再者,特教身分及通報網上的資料,是因應了解孩子的需要,而提供專業人員使用的。也因此,只有教導孩子的專業人員,才能夠看得到。

  當孩子不再有服務需求時,隨時都可以放棄特教身分,進行結案;孩子的資料,也會從通報網中去除。這個權利,除了參酌教師意見外,更取決家長的決定。因此,父母不需過度擔心孩子會一輩子被特定標籤框限的問題,反倒該思索「孩子是否真的有接受服務的需求」,再尋求適合的資源協助,這才是最實際又重要的事。

@自我悅納獨特性 特殊兒建立自信

  父母真正得在意的,不該是別人怎樣看待自己的孩子,而是該自問:「是否已能夠全然接受孩子目前的能力?」我了解要父母立刻接受孩子的診斷結果,並不容易。但不管別人怎麼看、怎麼想,重要的是:孩子是否真的在學習上有困難,是否在行為上有難以控制之處;若孩子真的有身體、學習及行為上的條件限制,那麼,也唯有父母先接納孩子的生命現象,才能期許別人發揮同理心,接納他們,並進一步引導孩子接納自己的優弱勢。

  不論對家長或教師而言,「協助孩子認識並接納自己」,是教育相當重要的一環。

    看見孩子的不足,通常是以個人主觀角度判斷。但不可否認的,孩子也有令人稱羨的特質。《五體不滿足一書》的作者──乙武洋匡,他的家人就以「欣賞」不同生命樣態的角度,去理解乙武的肢體障礙限制,樂觀的面對。正因為如此,乙武才能活出自在精采的人生,並有自信的說:「有些事情只有我做得來的!」

  身障孩子必須和乙武一樣,了解每一個體都有獨特性,才能自我悅納,不陷入弱勢的框架裡。

@認同多元價值 真心接納特殊兒

  在此提醒家長:與其在意別人如何看待身心障礙孩子,倒不如問問自己如何看待他們。未來孩子還得面對更多挑戰,更多別人的眼光,不可能一直活在父母的保護之下,所以家長要協助他們看見自我價值,培養自信,才是長久之計。

  以「多元」視角來看,每個生命都有存在的價值及美好之處,每個孩子各自有優弱勢、不同的能力;任何人都有深藏內心、不堪負荷的痛點,也有教人自信滿滿的特長。因此,對於孩子的不足,父母不必一味閃躲別人的眼光,應該先試著去接納孩子的「特質」。

  當父母能夠接受孩子的一切時,孩子就會開始懂得欣賞自己的「不同」,珍惜眼前的「擁有」;當他懂得「原來自己特別之處,只是不同生命的呈現」時,才有勇氣去接受並享受生命旅程的挑戰。

  正視孩子的需要,比起是否被標籤化來得重要。父母何不將「特殊教育服務」,當作「愛的印記」,讓孩子從中獲得最大幫助?唯有家長全心接受,完全認同孩子的個別差異,他們才有機會欣賞自己的不足,珍惜擁有,生命也才能發揮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