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面對不完美 文/湯雅玲
念大學的時候,有一次在路上遇到一群幼稚園小朋友,其中一個小女生用小手指著我,對旁邊的小男生說:「咦!你看,她長得好奇怪呵!還會走路耶!」
莫非我被當成「外星人」了?
我記得國中的生物課本裡明明有教「白化症」,而且還附上一張「黑人的白化症」照片,怎麼現在長大了,還是常被當成「外國人」?
白化症是一種先天缺乏「黑色素」的疾病,因為缺少黑色素,導致膚色及毛髮呈現「白化」的症狀。
成長過程中,我從討厭到接納,和絕大多數的身心障礙者一樣,一開始怨懟父母把自己生下來;接著討厭上學,因為會被取笑;後來開始自閉,害怕人群,自卑感重,防衛心強,不喜歡自己……
幸好,我常常遇到貴人,他們「完全接納」我,並給予「不嫌多的稱讚」,使我能在一次次的挫折中變得更好。
第一堂課 認識老師
因為這樣的生命歷程,讓我在成為老師,第一次踏進教室前,作了「萬全準備」,知道學生可能會有的好奇、疑問和反應,決定採取「主動出擊,先發制人」的策略。每任教一個新班級,前兩堂課的授課內容,只有「認識老師」這一項。
白雞蛋和土雞蛋
第一堂課,我準備了一籃雞蛋,裡頭大概有十來個,只有一個是「白雞蛋」,其他都是「土雞蛋」。一站上講臺,在黑板上寫下我的名字後,就拿著那一籃雞蛋問學生:「你們猜,我準備這籃雞蛋要做什麼?跟老師有什麼關係?」
反應快的孩子立刻回答:「我們都是土雞蛋,你是那個白雞蛋,因為你的膚色是白的。」這個答案當然是我要的,但也有搞笑的學生說:「老師,你好好呵,這節課要煮蛋來吃嗎?」「老師,難道這些蛋是你生的嗎?」……
「先發制人」的策略奏效,這個動作立即解除孩子的擔心和疑惑,我的目的就是要讓孩子知道:「我的外表是可以討論的。」接著,他們就拋出了很多問題:「老師,你不能晒太陽,那你晒了不就會融化?」
我回答:「我又不是冰淇淋!」
學生又問:「老師,你這麼怕光,要不要把教室的燈關掉?」「老師,如果你跟正常人結婚,生出來的孩子會不會變成『斑馬』呀?」
我笑著說:「我還『乳牛』呢!你以為我是調色盤哪!」
「老師,那你看得到我們嗎?」「我只是『看不清楚』,不是全盲。」我說。
「老師,很可惜耶!這樣你就不知道我長得有多帥!」……
當孩子感受到我很願意和他們討論「我」的時候,他們的心其實已被我打開了。他們從互動、回應中,認識了白化症和一般人的不同。
我也很誠實的告訴孩子,我的視力不好,有時候甚至得用放大鏡看作業,走在路上,如果不熟,其實沒辦法認出他們的臉孔;但我告訴他們,「因為這些不方便,所以我需要你們的協助,你們的字要寫大一點,不准用淡色的筆寫字,走在路上要主動跟老師打招呼,而且要『出聲』,不能只靠『無聲的揮揮手』,上課要發言,請自動出聲……」
要求學生幫老師
這些「要求」在孩子眼裡變得「很有趣」,因為他們的角色從「被動的接受者」,轉換成「主動的協助者」,他們被賦予任務,要成為「協助老師的人」。從小到大,我自己都沒經歷過「老師也需要被幫忙」的歷程。
第二堂課 看紀錄片
第二堂課,我給學生看一部有關白化症的紀錄片———「月亮的小孩」,那是將近二十年前的影片。十歲的時候,我參加了「白化症聯誼會」,當時吳乙峰導演正在籌畫拍攝這部片子,我的故事也幸運的被納入。
影片裡,當我被問到怎麼被嘲笑時,回答沒兩句就哭得稀里嘩啦的。孩子們看完影片,心情應該是很奇妙的,不需要太多言語,我想他們就可以感受到我這 二十年的不一樣。
站在講臺上已經是第六個年頭,我愈來愈相信———「孩子需要一個不完美的老師」。
我沒有完美的求學歷程,所以能理解怎麼聽都聽不懂的挫敗;我沒有完美的個性,所以知道犯了錯有不敢承認的時候;我沒有完美的家庭,所以能體諒父母忙於工作而疏於照顧我;我相信孩子需要的不是一個完美無瑕的表率,而是一個不完美的人,教他們如何面對自己的不完美。
來自網路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