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P. 16
三、羊羹
約莫鎌倉至室町時代,有些日本僧人為了滿足口腹,便模仿在
中國看到的羊肉燉湯,用小紅豆及葛粉與糯米粉混合蒸熟,看起來
便像羊肝,為了求高雅,便改名為羊羹。曾為皇宮儀式的獻禮,而
明治時期因糖價貴曾轉為鹹口味,直到糖價下跌才又恢復為甜口味
的點心。台灣由於曾受日本殖民,對此種點心也不陌生,花蓮一帶
還把羊羹作為當地名產。
四、燒果子
最有名的就是銅鑼燒,是一種麵皮夾著紅豆餡的甜點,早期的銅鑼燒麵皮因未加發酵而
較實,後來演變成麵皮呈鬆軟類似於蛋糕的口味,但外表仍像以前一樣。御手洗糰子是另一
種暢銷的平民點心,在廟前常可見攤販現場烤來賣,形狀像烤丸子,不同的是裡面包的是紅
豆沙或黃豆沙,吃之前還要蘸上甜醬油,通常四個一串。另一種常的果子為搔餅,是用蒸熟
的糯米餅,切薄片塗上醬油加上配料去烤的一種或甜或鹹的果子,在台灣叫做米果。
五、飴
即台灣所稱的糖果,麥芽糖是最常見的形態,屬於水飴,而若反覆拉至呈白色變成堅硬
則成為固體狀,便為白飴。在日本的名勝地或廟前,都可以看到此類果子,有些店家會給予
吉祥的名字,如千歲飴,便成為民眾的喜好品了。
六、大福
即紅豆麻糬的前身。在古老的時代,將糯米糕拿去烤,因為
體積頗大,吃一個就飽,所以名為腹太餅,後來縮小積,以符合
現代人要求精緻的目標。在吃和果子時,要依日本人的五感藝術
來享受,何謂五感藝術?即是視覺、聽覺、觸覺、嗅覺及味覺。
以下說明各種感覺的內容:
一、視覺:外觀要賞心悅目。
二、聽覺:傾聽和果子的典故及吃和果子時所發出來的聲音為其
聽覺的 享受。
三、觸覺:吃在口中舌頭的感覺、拿在指尖的感覺、用刀子或竹籤切開時的感覺,主要為接
觸和果子的細緻質感或彈性。
四、嗅覺:和果子本身會散發出一種微香,能嗅出當季食材自然清香的味道。
五、味覺:綜合前述幾點後,以口品嚐細緻精巧的和果子。
搭配和果子的飲料以有解膩作用的半生綠茶為佳。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