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8 -
P. 68
車的性能影響並不會太大。因此在目前的電動汽車上使用最多。
二、無變速箱設計方式
此方式是考慮馬達的迴轉範圍比較寬廣,並利用其低速時的大扭力,才有取下變速箱的
構想。傳統方式和無變速箱方式的驅動系統之比較,以無變速箱方式的優點比較多。但是早
期在日本尚未生產電動汽車使用之大馬達,大部分扔沿用電動推高機的馬達。因此在日本製
造的電動汽車,以傳統驅動方式的為多。
為了作比較需要有二種型式,現在以傳統方式和無變速箱方式來作相互比較。假設欲得
到與汽油車相同的驅動動力,就需要使用功率較大的馬達。
此種驅動模式的優點可列出如下:
1.可使汽車之構造簡單化,並可消除經變速箱的動力損失。
2.可降低車重,並可增加空間的利用。
3.因不使用變速箱,就也不需要離合器的相關設備。
4.因無變速箱及離合器,操控較簡單又容易,也無兩者之故障產生。
三、無差速器(亦即無變速箱)方式
不使用差速器時,最少須要有 2 個馬達及控制器。想獲得和汽油車相同的驅動力,則需
兩個馬達的輸出力之總和,才能與不使用變速箱方式所使用的馬達之輸出力相同。但因無差
速器就不會有 5~10%的動力損失,由此兩個馬達可更小型化。
現今用無差速器及無變速箱的驅動方式來作比較,來改造 FR(前置引擎後輪傳動)車,
並且無變速箱方式製造相對容易。而 FF(前置引擎前輪傳動)車,因其變速箱和差速器是整
體構造,不能僅取出差速器,所以製造改良型( convert model )車時,不論結構性,效率
及性能方面,都是使用無差速器之方式會比較有利。
無差速器方式至今所使用者,皆在馬達和車輪間裝設減速齒輪,使馬達使用較低轉速以
獲取較大扭力。
以下將無差速器的驅動方式之優缺點介紹如下。
1.優點
○1 因無使用差速器裝置,構造簡單化又容易設計。
○2 因無使用差速器就不會有 5~10%的動力損失之能量損失。
○3 因無使用差速器就不會有動力損失,所以馬達可更小型化更輕量化亦可增加空間的利用。
2.缺點
使用之馬達在加速時,當轉速較低而需扭力較大的場合,為了減少銅損失而裝置齒輪之
式,雖然很有效,但因齒輪有動力損失,又因裝置齒輪,迴轉部分之相當重量增加,使損失
也相對增加。
四、輪內方式
輪內方式的驅動設置,從很早期就有此構想,但因當初並無小型並可獲得大扭力的高效
率馬達。近來由於開發了稀土類磁鐵的無碳刷直流馬達,甚至於實用化後,此方式才能夠實
現,並且爾後極可能成為電動汽車最佳的驅動方式。
此型之馬達,是將馬達減速機構及控制迴路等,製成一體型成為結實 (compact) 的產
品。可直接內置於任何一個驅動輪內、馬達的轉速可從 0~200rpm 可自由設定。若在電瓶性
能低落時,作業上也不受其影響的好功能。
德國之舍弗勒集團(Schaeffler Group)在「人與車科技展 2012」上,展覽出了最高輸
出功率達 70kW、最大扭矩達 700N-m、額定輸出功率更為 40kW 的直接驅動式之輪內馬達。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