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 - 校長文章- 合併
P. 6

二、提升學生參與的學習動機
      傳統的教學型態偏向教師單向的講述,學生被動的接受,上課感到無聊,不敢提問,容

易分心或打瞌睡,學習動機較低落。分組合作學習則改變教學的型態,使學生從被動聽講轉
變為主動積極參與學習。實證研究發現:學生越積極參與學習,學校的成效越好(Berliner , 1978 ;
Rosenshine, 1971 , 1980)。

三、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Vygotsky 潛能發展區理論(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簡稱 ZPD)主張:個體的獨立

表現和經由協助下的表現,兩者之間的差距,代表個人的「學習潛能發展區」(Bodrova, 1996)。
所謂「協助」,其方式多元,包括老師對於學生提供的學習鷹架,學生同儕之間的相互協助,
以及經由搜尋學習網路資源獲益等等。

      課堂上教師即使教的精彩,未必所有學生能理解與吸收,「教完」≠「學會」。因此,不
妨輔以合作學習,讓同儕之間以學生的語言、能聽得懂的方式講解;也就是透過同儕教導成
為老師的小幫手,如虎添翼,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

      此外,「學會」也未必需要老師「教完」。如果經由同儕的教導使得組員學會如何學習,
那麼,老師就不必再忙著趕教學進度了。

「合作」的時代 發展國民關鍵能力或核心素養
      我們現在身處的是一個愈來愈強調「合作」的時代。單打獨鬥、隻手闖天下的時代已經

不復存在。世界各國的教育,也都愈來愈重視把溝通、合作、包容異見、欣賞異己等「軟實
力」的養成,作為發展國民「關鍵能力」或「核心素養」的重要面向及指標。

      然而,學生並非天生知道如何與人合作。只把學生分組,要求他們合作,卻不指導合作
技巧,學生往往各行其事或吵成一團,師生同感挫折。分組合作學習重視教導學生合作技巧,
使學生能更有效參與小組學習,發揮集體智慧,提升學習成效。合作學習是少數能兼顧認知、
情意與技能三方面全方位學習的教學策略。

合作學習有哪些教學策略?
      許多專家學者已發展出數十種多元的合作學習策略,可根據教學目標、學生特質,靈活

選擇和運用於教室。一般而言,合作學習策略一是用的教學情境,可大致分為三類,每一類
又有多種策略,適用於不同教學情境(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2013)。其中,第一類適用
於促進同儕之間分享與討論,第二類適用於協助學生精熟上課內容,第三類適用於引導小組
進行主題探究。如果一個學習單元不止於一節課,便可根據學習材料的性質與學習目標,綜
合運用兩種以上的合作學習策略。

一、分享與討論(sharing & discussion)
‧配對學習(pair-learning)
‧六六討論(Phillips 66)
‧拼圖法(Jigsaw)
‧腦力激盪(brainstorming)

                                                                    第3頁
   1   2   3   4   5   6   7   8   9   10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