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 -
P. 6
解答 B
解析 (A)修辭技巧的一種 文體的一種 (C)置於全書之前 置於全書之後 (D)「跋」、
「序」 置於書前者為「序」,置於書後者為「跋」
( )14.「宰相有權能割地,□□□□□□□。□□□□□□□,回首河山意黯然。」上引這
首丘逢甲的〈離臺詩〉之一,其中缺了兩句,請依詩的格律與內容,選出合宜的選項填
入: (A)孤臣無力可回天/弟兄離別正辛酸 (B)仇頭斬盡再昇天/奉親且作漁樵隱
(C)孤臣無力可回天/扁舟去作鴟夷子 (D)仇頭斬盡再昇天/去年今日割臺灣
解答 C
解析 由絕句格律推斷,第三句應不押韻,故(A)(D)可刪;再由「孤臣無力可回天」與前句文
意相承,點出割地之舉的勢難轉圜,又符合末句「意黯然」文意,故答案選(C)。語譯:
滿清政府宰相李鴻章,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我一個勢卑力薄的臣子卻無法改變臺灣的命
運。只好乘著一隻小船,如古人鴟夷子四海為家,回頭再看故國山河,心中不禁消沉感傷
( )15.〈臺灣通史序〉:「橫不敏,昭告神明,發誓述作,『兢兢業業』,莫敢自遑。」上文的
『 』中與下列哪一個詞語意思最不相近? (A)臨深履薄 (B)戒慎恐懼 (C)防微
杜漸 (D)朝乾夕惕
解答 C
解析 題幹:小心謹慎、勤懇認真的樣子 (A)比喻戒慎恐懼,十分小心 (C)防備禍患的萌芽,
杜絕亂源的開端。謂防患於未然 (D)形容勤奮戒懼、兢兢業業,不敢稍有懈怠
閱讀測驗
在胡適以前,白話文、新文言體和漢字拉丁化的運用,主要是為了適應政治上和教育上
的需要而已。早期的社會改革者在提倡白話文的時候,從未想到要涉及到文學的範圍去,而
白話小說的作者,亦從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中國的正統文學。因此,胡適在白話文運動的貢
獻是非常顯著的:他不但認識到白話文的教育價值,而且還是第一個肯定白話文的尊嚴與其
文學價值的人。在他看來,中國文學能有今天的成就,乃是因為在其發展過程中,不斷有通
俗的作品以非正統文學姿態出現的緣故。關於這一點,他在新青年早期的文章裡、在白話文
學史上卷中,都曾一再從中國詩歌、戲劇和小說的發展史中引用例子來證明這一點。依此看
來,當時倡導白話文學,不但不會與中國文學的傳統脫節,而且還是保證這傳統繼續發展下
去的唯一可靠辦法。(節錄 夏志清 文學革命)
( )(1)下列敘述何者不正確? (A)在胡適的觀念裡,非正統文學是豐富中國文學的重
要成分,是成就中國文學的重要力量 (B)有人以為胡適是第一個提倡白話文的人,實不正
確;但他的確是第一個肯定白話文的文學價值的人 (C)「不把自己的作品看作中國的正統
文學」,可見白話小說的作者普遍有求變求新的精神,要在正統文學之外,自創新局 (D)
所謂「主要是為了適應政治上和教育上的需要」,意指白話文、新文言體和漢字拉丁化,都更
便於吸收新知、傳布新知,有助當時中國政治與教育的改革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