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103特色課程自編教材-動畫設計
P. 27
特色課程 動畫設計
故事結構
開始 故事的開始,我們可以界定成是觀眾對於故事的基本事實了解。這些基本事
實如:主要角色有哪些?他們在做什麼?他們的時代背景如何?他們住在哪裡等等。
如果觀眾在開始沒有得到所需的基本事實,那麼便很難融入故事情節,因為觀賞
者必須花時間試著去填補遺失的資訊。
宮崎駿動畫電影「龍貓」,開場即將父親和兩位女兒搬進森林附近的舊房子
開始,帶入主要的三位角色,次要角色母親則在附近的醫院休養,也在故事前面
帶出。從父女三人的搬家開始,清掃房屋趕走「黑小鬼」,開始即清楚地介紹的
角色、環境、事件等,因此觀眾可以很輕鬆地融入故事中。
中間 故事的中間結構,通常是安排漸進的情節或許多的衝突點。在故事開始時,
結局 很少會有?事件發生,隨著劇情演進衝突便逐漸累積並增強,當衝突點達到最高峰
時,便是高潮。這裡的衝突是指某些問題、壓力、對抗或是目標等。在中間的過
程中,衝突會一次次的累積,主覺會遇到與故事主軸相關的各項困難,當然過程
會一一地解決問題,但最後將達到目標前,或更大的困難出現時,觀眾的情緒也
會跟著提高到最高點。
由皮克斯製作、迪士尼出版「料理鼠王」,以溫馨風趣的方式來呈現中間的
衝突段落,雖然沒有強烈的漸增緊張感,但因為美食評論家的蒞臨和老鼠Remy指
揮掌廚的發展情節,讓觀眾在輕鬆的心情下欣賞影片,並期待最後顯示真相後可
能的結局,這也是安排中間段的一種方式。
故事到達高潮後,接著便是結局。結局段落通常需要一些時間去交代裡面角
色的結果,或是次要事件最後如何結束。結局需要將總影片作收尾,讓不完整的
故事元素有個交代,也讓觀眾在緊張的高潮後有緩和情緒的時間。通常結局的時
間約為十分鐘,這樣的長度可讓觀眾平復心情,也不會令人感覺拖延時間,而減
低了影片的效果。有些故事會在影片結局預留伏筆,也就是有些問題可能尚未解
決,或是新的問題可能因而產生,讓觀眾有期待下是續集的心情。
無論長短,每個故事都有開始、陳述和結局。故事可以是笑話、詩詞、廣告
、話劇、電視劇、長短篇電影或是小說等。它們的結局可好可差,但總會有個故
事結構,也一定會有開始、衝突、高潮和結局。因此當我們在看劇本時,需要去
特別注意它的結構,因為我們需要將文字轉換成螢幕圖像,並呈現其生命力。將
文字轉成圖像並不容易,這也就是腳本設計的奧妙之處,而聲音和角色的表演也
是為故事增添豐富性的重要因素。下面將以故事結構為基礎,針對故事結構來做
「視覺化」分析,來看故事是否結構得宜,以及以此視覺化的分析方法,來規劃
故事的畫面設計。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