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P. 23

揉草之後,才能開始進行編織。原本野生的藺草是沿著大甲溪、大安
溪濕地生長的一種淡水草,成為經濟作物之後,農家便在水田專事種
植藺草,經過採收、曝曬之後,再供給草編業者使用。

   藺草的收成可分 3 期,其中以農曆 7、8 月間收割的藺草品質最好,
不但富有彈性且色澤溫潤,都是拿來做成高單價的藺草編織品。而當
編織者拿到這些藺草,就要剔除、挑選出完整、沒有斷裂的藺草,並
且依照色澤分類,如此編織出的成品顏色才會一致,也才能控制成品
色澤的深淺,這就是「選草」的目的。

   而經過挑選後的藺草,必須再用手縫針細剖開來。朱周貴春拿起她
的老花眼鏡,戴上鼻樑,說:「做這個就是很耗眼力啦!年紀大了,
做起來真的很吃力。」朱春貴將針尖刺入藺草中,食指壓在上方、中
指抵住下方,兩指做了個小角度的扭轉,嘶的一聲,藺草剖了開來。
仔細一看,這才發現,原來藺草的形狀呈立體三角形,中間的部分則
填充著海綿質,也難怪在大甲地區,藺草除了被稱為「大甲藺」、「蓆
草」之外,也被稱為「三角藺」,原因就是由此而來的。而一根藺草,
最多只能剖成 3 支,剖得越細,製作出來的成品就越精緻,價格當然
也就跟著節節高升。

   用細針挑開來的藺草,紮成一綑綑後,就利用木槌開始搥打,施加
重力的目的在於加強藺草的緊實、堅韌度,讓成品更耐用。但如果喜
歡觸感柔軟的人,可以再延長搥打的時間,製作出來的成品也就會更
貼伏身體的弧度;接著,朱周貴春拿出竹編的插箕,把藺草置於其上,
噴上些許水霧,就像洗衣服似的開始搓揉,而這個步驟也是為了讓藺
草更為柔軟,才能利於編織。

   這天朱周貴春示範的,是最基本的方形大甲草蓆。草蓆的編織與草

                                                             19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