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P. 11

(3)不爽,也是一種病 ◎(黃文彥:聯合報記者)

   不爽,可能也是一種精神疾病。鄭捷、謝依涵、龔重安…一名高三
女生因感情因素,在教室翻桌、衝撞教室的門;同學想關心,也惹來
一陣怒罵。其實,這種動不動就翻桌的不爽情緒,已困擾這名女學生
多年,她無法控制自己易怒的情緒,甚至曾因情緒失控而割腕。

   這位女學生,是三軍總醫院精神科主任葉啟斌,一年前收治的病
患,過去像這種容易不爽的行為,通常被診斷為躁鬱症,但根據最新
精神疾病診斷標準,它被稱為「破壞性情緒失調」。令人驚訝的是,
破壞性情緒失調的人不在少數,葉啟斌對台北市 700 名高一新生所做
的研究發現,約 10%符合破壞性情緒失調特徵,葉啟斌估計,每班最
多有兩人罹患此精神疾病。

   國外研究發現,具有破壞性情緒失調的人,大腦中的「情緒中樞」
杏仁核喪失了察言觀色的能力,因此患者無法察覺對方是否生氣。葉
啟斌說,這是一種「白目現象」,因為無法察言觀色,更容易導致衝
突。除了杏仁核喪失功能外,這類病患大腦的前額葉也功能不佳。葉
啟斌表示,前額葉負責控制情緒,是理性的來源,但這類病患,不但
「白目」又沒有理性,當然情緒失調。

   葉啟斌說,最近新聞中的校園霸凌、情殺等社會事件,都有可能是
破壞性情緒失調所造成。破壞性情緒失調容易發生於 7 到 14 歲的青
少年,國泰醫院精神科醫師何俊憲表示,目前醫界仍無法百分之百確
定與遺傳有關,但後天因素卻可能是造成此疾病的危險因子。在物質
滿足環境下長大,或沒有受過挫折的孩子是高危險群。何俊憲說,父
母過度滿足小孩,讓孩子忘記如何在逆境求生,一遇到逆境,孩子無
法忍受就容易不爽。

                                                              7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