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 -
P. 49

(13)你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嗎 ◎(洪蘭:大學教授)

   「現階段的生活,你覺得最痛苦的是?」,有四成以上的大學生表
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而高中生則多為「課業太重」,有百分
之五的學生認為「不管做什麼,都沒有意義」。

   當問「你的人生典範是誰?」時,絕大多數回答「沒有」,其次才
是父親、自己、母親,或老師(以自己作典範,有點怪怪的)。這一
題的回答似乎替前面一題找到了答案,如果心中無人生的楷模,當然
不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就難怪學生會感到迷惘、痛苦。

   如果一個孩子長到廿歲,不知自己要做什麼,父母要開始憂心了,
而「覺得自己做什麼都沒有意義」就更嚴重了,這種極度的悲觀在研
究上叫做「習得的無助」:這個實驗是兩隻狗接受同樣程度的電擊,
一隻有主控權,在電來時,可以用鼻子壓鈕把電停掉;另一隻則是怎
麼做都無效,只能哀鳴。後來把這兩隻狗搬到全新的環境中,換上全
新的籠子,這時,原來可以關掉電源的鈕無效了,這隻原來有主控權
的狗在情急之下,會跳過不高的柵欄,到籠子的另一邊去,逃脫電擊。
但是過去做什麼都沒用的狗,換到了新環境也不會想辦法逃脫,反而
躺下來,全身接觸通電的地板,讓實驗室瀰漫毛皮燒焦的臭味,慘不
忍睹,因為牠已全然放棄,甚至連哀鳴都放棄了。

   由後天環境所造成的學生自我放棄是文明社會的恥辱,所以他們花
了很多錢去幫助貧民窟的孩子,使他們跟得上課業,不讓絕望產生。
因此天下雜誌這份調查所透露出來的學生無助感不可忽略。最近又有
一份針對二零零七年廿萬名大學及研究所畢業生所做的畢業後工作
情況調查,發現百分之六十的碩士生做的工作並不需要碩士學歷,有
一半以上的碩士生所從事的工作與主修幾乎無關。如果跟專業無關,
念碩士所為何來?不是浪費父母的錢和國家的資源嗎?

                                                             45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